多元共融
如果以經濟和科技的角度來說,多元共融意味著規範化和一體化。那麼,對文化的發展來說,多元共融卻是意味著自由多元的全球各民族文化互相欣賞和共生。多元共融之於我們,也就意味著接納和認可人與人之間的差異。
社會是由不同背景的人士組成,沒有人可以選擇自己的出生背景以及樣貌。在我剛踏入中學的時候,我在班中見到與我膚色不同的四位同學,她們分別來自巴基斯坦和印尼,但她們也有作為「香港人」的身份認同。在現今香港社會,依然有人對她們抱有偏見,非華語人士;認為她們膚色與我們不同,就不是香港人。我理想中的社會是多元包容的,因為她們同樣是香港人,理應不分國籍、種族、膚色。起初我認為她們很難相處,內心總是忐忑不安。也許是語言不同,也許是習慣不同,也許是文化不同,總之就是不知該如何交流。但就是在第一節課,老師讓同學們輪流自我介紹的時候,我發現她們居然能講一口流利的廣東話。我十分驚訝和好奇,她們是如何學會的?有一次調位的時候,我與一位巴基斯坦的同學是同桌。上課的時候,我們彼此都很拘束,話不多,但我也鼓起勇氣打開了話匣子。我問她:「你的廣東話怎麼講得這麼流利?」她說:「我從小就在香港出生長大,說得多,耳濡目染,自然就會了。」後來,我們相約吃午飯。我帶她到學校附近最有名的一家滷肉店,我點了份豬頸肉滷肉飯,而她卻點了白飯和一碟菜。我百思不得其解問道:「你怎麼不試試豬頸肉滷肉飯呢?這可是他們家的招牌套餐,很好吃的!」她說:「我們巴基斯坦人信奉伊斯蘭教,不吃豬肉的。」當下我無法理解,到底是甚麼信仰迫使人連豬肉都不能吃,後來才想明白,這是因為他們的信仰使然。這時我才發現,共融需要雙方都走出一步,用心來交流,去了解彼此的文化差異。也許是飯菜溫暖了人的心窩,打破了陌生的隔閡,後來我們的交流越來越多,更容易敞開心扉聊天。
週末的時候,她還帶我去隱身在住宅中的清真寺,可以吃到特色奶茶和咖喱的清真餐廳。甚至帶我去可以賒賬購買各式各樣巴基斯坦貨物的雜貨舖內。也許是希望我也能嚐一下她們國家的美食,體會她們家鄉的味道。中秋節臨近,我送了她月餅,並跟她說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,我們中秋節會吃月餅,寓意團圓和睦。希望她也能體會到中秋節的快樂和意義,把香港當作家園,對香港產生歸屬感。除此之外,我們在學習上還會互相幫助。她的英文很好,在我遇到不懂的英文生字時,她很樂意為我解答。雖然她廣東話講得流利,卻不懂得寫中文字,所以她也時常問我某些中文字怎麼寫,我也會一筆一畫教她。我還跟她分享小時候的愛好:毛筆書法。練習書法不僅能修心養性,也能寫出端正的字。於是我便熱情邀請她跟我一同回家學習寫毛筆字,既可以加強她的中文書寫,又可以加強對中文認知和理解。
在那之後,她的中文成績不僅有所提升,而她也對中國文化越來越喜愛。
之後,學校通知下個月是運動會時,每班都在精心準備自己的班服。而我們班設計的班服主題為龍,希望同學們都是人中之龍,所以設計的班服是黃色的。這時,她悄悄地跟我說:「在巴基斯坦,黃色會引起宗教界及某些政治性的嫌惡,因為婆羅門教僧侶們所穿的長袍是黃色。」因此她們也比較避諱穿黃色衣服。但是在中國,黃色卻是吉祥色。比如說黃金,代表榮華富貴。於是,我便跟其他同學商討怎麼解決這個問題。我們尊重她們的理念,所以特地設計了幾件其他顏色的衣服。這樣既能解決她們的顧慮,也能為我們班增添一份不一樣的色彩。
雖然新移民的到來往往對原有的社會產生衝擊,導致社會發生一系列變化,原有的平衡被打破。然而,經過長期的衝突和融合,新的一輪又形成,如此循環往復。多元文化雖有爭論但也顯示社會本身的進步,體現了各種族融合的成功。希望所有以香港為家的人,都能夠生活在一個共融社會之中。